怠惰

怠惰的原因 千年不變

人總是為怠惰,瑜伽修習者也會分神,成為練習的障礙,帕坦伽利(Pantanjali)所著的「瑜珈經」就敘述了9種學習上的阻礙,經過了大約二千年時間,文明進步,可是這些惰性仍然存在,看起來為「不學習找籍口」的人性,千年來沒什麼大改變。

以下就來看看,帕坦伽利所說使修行者分心的9種分神與障礙:

1、 疾病(Vyadhi):身體健康才能達到修行目的,身心健全才能完整運作,虛弱或生病不但身體難以承受,心智也難發揮,更不可能專心及靜坐。

2、 倦怠(Styana):沒有目標、沒有熱情,身體變得遲頓機能低下,無法專注也對任何事都沒興趣。

3、 懷疑(Samsaya):疑神疑鬼凡事缺乏興趣,懶散、不明智、不信賴最後導致無信心,失去幸福。

4、 冷漠(Pramada):以自我為中心,不知謙卑,對正確的事反應冷淡漠不關心,為了滿足私欲可以去犧牲別人。

5、 懶惰(Alasya):熱忱可以驅除怠惰,修行人需要以信念克服身心的惰性。

6、 欲念(Avirati):沉溺於感官欲望。修行者需透過攝心鍛煉,掙脫欲望束縛,享受控制感官的愉悅。

7、 錯誤認知(Bhranti Darsana):錯誤的知識被假像所迷惑,自認瞭解真理,缺乏謙卑且自我膨漲。

8、 不札實(Alabdha. Bhumikatva):想法紛亂精神不集中,無法法看到真理。

9、 退卻(Anavasthitattva):無法持之以恒,為自身的成就感到自滿而疏於練習;修行者必須在最後關頭仍繼續努力。

為了克服以上障礙,帕坦加利提出4種方法,來糾正這些行為,分別是:慈悲心(Maitri)、憐憫心(Karuna)、歡喜心(Mudita)、不動心(Upeksa)。

慈悲心:是對事務有同感身受的感覺,而非僅止於友善而已;這是一種能夠不懷恨於心,能化敵為友的行為。

憐憫心:不僅是看到不忍而掉眼淚而已,而是自動奉獻去解救苦難者;分享自己的力量給弱者、分送勇氣給膽小者,去扶助弱者強壯,成為他人的避風港。

歡喜心:為別人的善行而喜悅,因別人達到自己做不到的目標而高興,將己身由憤怒、怨恨、忌妒中解放。

不動心:不是置身事外自命清高,對作惡的人漠不關心,而是檢視自己在面對同樣狀況時,會怎麼去做;修行者總是自身省察,去理解他人的缺陷,這樣才能對周遭的人事務有寬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