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瑜伽》一次閱讀全文

《解析瑜伽》是編譯自美國哈達瑜伽師Joel Kramer所著之《用瑜伽來自我轉型(Yoga as Self-Transformation)》,他在文中詳細介紹了瑜伽練習時常碰到的問題,也對學生在練習瑜伽時如何堅持下去,以及學習如何樂於改善自我,提出扎實建議,是瑜伽學習者極佳參考資料。
亞洲瑜伽網站為了使瀏覽者易於閱讀,將這篇文字分成26個章節,讀者可以一次看全文,也可以分次分章閱讀。


解析瑜伽01》自我轉型 超越極限

數千年來,瑜伽一直被認為可以開放心靈和身體,是可帶動自我轉型的工具;瑜伽的核心功能,讓你能面對自己超越極限,增進自我認知,適應時代需求。

瑜伽可釋放人們在生活上被身體、精神約制的潛力,轉化的過程新奇而有趣,你可能會擔心改變引起生活變化,失去原有的社會關係;實際上,瑜伽帶來的變革使你更加了解自我,發揮大愛。它能淬煉你的本質,有如再行精雕。

做瑜伽有許多具體的好處:它是有力的療癒工具,對身體和心理問題有協助改善的作用;可阻止老化並保持性能力,也提供身體力量和靈活性;它可優化你的外觀、姿勢、皮膚、肌肉狀況和活力,讓生活從容並有幸福感。

在最深層次,瑜伽與產生能量有關,能量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力量,無論有無,都非你能控制,但通過瑜伽,可以利用身體轉換能量,來改變及增加能量品質,練瑜伽之後,每個人都可感受到不同等級的能量。

能量有時散亂有時激烈,很難掌握,但有時又飽滿平和;瑜伽是在學習如何生成能量,並將之運用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可以突破身體和心理屏障,能量增長可讓新的資源進入生活,直接關係到你的生活品質。

解析瑜伽02》本質不在於體式技能

瑜伽不僅僅是能讓身體靈活而已,能夠做出有難度的體式並不表示已了解瑜伽;瑜伽的本質不在於技能,而是有意識地開發任何可能的極限。關鍵不在能做出一些特定體式,而是在接受瑜伽這段過程,這與你是如何看待瑜伽有關。

練瑜伽的人都有自己對瑜伽的「定見」;有人以完成體式為目標,計較的是如何能把姿勢做到極致;也有人把體式視為探索和打開身體的工具,而不是利用身體來擺姿勢;不論你的想法是什麼,都會對練習體式有重大影響。

把體式動作設為標的,你對身體傳遞出來的訊息會不夠敏感;如果這就是你練瑜伽的首要目標,練習時能做到的與理想之間會有差距,這個差距會帶來壓力和動作障礙,因練習過於急切而造成身體不自在地開展。

反之,如果你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最終結果,開展的進度會自然發生。姿勢可以硬做,但逞強做出來的姿勢,限制了身體開展和未來瑜伽之路。

解析瑜伽03》練瑜伽的阻力 大都是心理因素

驗證深層次的練習,是以「進展」來評價,有進展是一種享受,但問題來了,當你練瑜伽的條件是為了有結果,而不是日常練習的開展和產生能量,這個條件反而成為練習瑜伽的限制。

許多人可能注意到練瑜伽會有周期性,感到進度不斷的進進退退,這與成就感有關。當你進步時,它會促使你繼續改進,成為進步的動力,當你「觸頂」(每人都會偶爾會碰到)時,即使盡了所有力量去求進步,但也只能維持在那裡。

如果進步才能激勵你,不再前進就會讓你失去興趣,因此,可能會就此減少練習或完全放棄,直到身體感覺應該繼續練習;等到你覺得回復練習瑜伽較好時,你會再次進步,直到下次觸頂。

練瑜伽最重要的是心態,事實上,練瑜伽的阻力大部分都在內心而非身體,人被認為耐力有限,其實通常困乏的只是軀體;讓你最先開始感到累的不是身體,而是失去了耐性。當你心理疲勞時,注意力散失,開始感到猶豫,對身體傳達的信息不再那麼敏感,愈少顧及身體,就愈容易疲勞。

瑜伽會在「掌控」和「服從」之間找平衡 – 也就是擺盪於「主動」和「被動」之間,它能導引能量也可棄之不顧,所以能量可以推動你。

瑜伽基本上有兩種性格類型,估且可稱之為「理性者」和「感性者」;「理性者」喜主控和進步,「感性者」則傾向服從和放鬆。由於瑜伽的真意是在求取平衡,如果你傾向主動,就必須學會放手、放鬆、享受舒展的感覺;如果你的傾向放鬆、懶散,就必須開始體驗把自己推到極限,使用意志來產生能量。

解析瑜伽04》呼應身體的感覺

瑜伽的學習要點,在於如何將產生的能量運作到身體的不同部位,聽取身體傳出的信息(反饋),並任由能量來引領你。

做瑜伽時,身體的產生的抗拒應該受到重視,因為這是真實的反饋;嘗試克服抗拒和疼痛實際上是另一種抗拒 – 因受制於現況而去抵抗。

當你把「克服抗拒」的能量引導到極限邊緣,軀體就可隨著能量而運行,會自行開啟而且阻力會減到最小。

試圖強行超越極限會產生更多的阻力和壓力,而隨著體式的自然指引,最終會導引你到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肯呼應身體的感覺,你就能體會到什麼時候該移動和深化。

解析瑜伽05》身體自我調整 成為積習

瑜伽另一個重要面向,是要去了解「調整(Conditioning)」,正如瑜伽遊走於「掌控」和「服從」之間的作用一樣,在轉變和拒絕改變之間相互作用。你沒有辦法維持現狀的結果是:不是變得更加頑固,就是打破既有模式去變革。

隨著時間推移,調整漸漸會成為心理和生理上的習慣。你的行為、想法成為一種固定模式,隨著年齡的增長,養成的習慣使你僵化、效率變低、身體活動受限。

「調整」在人們生活及宇宙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無需認為是件壞事;調整與隨之而來的習慣,是個人化過程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有自我保護機制,有個設定好需要保持完整的邊界,習慣是生活中的保安方式,但並不會被意識到。

有些習慣是必要的,但如讓它不自覺地引導我們生活,就很危險,長期重複些習慣會讓你像台機器人,與現實脫節。如果習慣不改而不自覺,就會被矇閉於現實之外,如果你錯過了現實,就錯過了一切。

解析瑜伽06》經驗教導你 也限制你

經驗改變你,但會留下痕跡、印記;記憶存在於細胞內、存在身體的系統、存在大腦和在思想中。經驗造成的矛盾是,它教導你也限制你,經驗擴展了你的視野,是造成轉變的基礎;同時,也限制了你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習慣。

以瑜伽為例,如果你因為太急躁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拉筋過度,以後再練習時,會讓你故意或不自覺地避開疼痛的部位,就成為習慣。

例如,你每次要觸及受傷的肌肉時,都因害怕再次受傷而精神緊張,因此規避練習;時間久了,肌肉就會自動保護自己,以免遭到可預期的疼痛,久了就成為一種習慣。

做瑜伽與重覆做一般事情相同,習慣成為自然反應,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自動運行。機械式的練習體式,會把體式變成健美操,這模糊了瑜伽轉變過程中所需的探索和熱情。

在礙手礙腳的情況下做瑜伽,會使練習走樣而且受到習慣的約束。

解析瑜伽07》傾聽和理解身體發出的訊息

「反饋敏感性(Feedback-sensitivity)」是傾聽和理解身體不同部位發送訊息的能力。這種敏感性不僅對避免傷害或療癒至關重要,而且使你能夠妥善控制練習瑜伽過程。例如,只有透過反饋的靈敏度,才能知道在做瑜伽體式時,何時更深入或何時放棄。

在實際做瑜伽之前,先說明瑜伽如何影響你的健康。嬰兒完全放鬆,可輕鬆靈活地移動身體,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開始緊繃,這種緊張包圍著神經、腺體、循環系統、脊柱和能量系統。身體效率變低,能量隨著系統遲滯或阻塞而消失。

身體敏感度降低,出現阻絕和鈍化,對自身的反應也現出隔閡;由於生命在各個層面都有活動,所以生活品質也變差。

英文字疾病(disease),可拆解為dis- ease,它的字面意思:是「不(dis)」「容易(ease)」。身體生病後就變得不那麼「容易」,而開始裂解。

瑜伽的過程保持身體系統開放和維持能量,防止崩潰和疾病;瑜伽也有很大的療癒潛力,因為體式都經過千錘百鍊,能夠以非常特殊的方式進入身體系統,增進體能且改善體質,因此瑜伽可以操控健康。

許多人只有在健康消失時才關心自己,他們在把身體弄垮之前,沒興趣或能力保持與身體系統的聯繫;當能量開始下降的初期,做瑜伽可以提醒你該做些補充了。

瑜伽的預警能力因身體內「反饋敏感性」而大為增強,可助檢測出早期的警訊;透過瑜伽,可在身體發病之前就開始自我醫療。

解析瑜伽08》是「生命之泉」而非「青春之泉」

瑜伽因能帶來健康和活力而被稱為「青春之泉」,但是形容的文字並不精確,要尋找青春之泉,無論是通過魔法、毒品還是技巧,都是為了抵抗衰老過程。但老化是不可避免的,瑜伽更好的名稱應為「生命之泉」。

瑜伽的變革過程,可讓你感到成長和成熟;而抵抗衰老實際上是抗拒了轉變和成長;同時,抵抗老化包括堅持老舊、不適當的生活方式,反而加劇了老化過程。

面對生存/死亡的過程,瑜伽有其面對老化的詮釋,年輕時天真無邪,身體保持良好甚至潛能會自動成長;到了2、30歲的時候,身體情況出現逆轉,機能失控,逐漸失去能量。

年齡增加,身體的能量和效率不是不可能增加,但這不會自然發生,你必須認真且有意識地處理身體的自動封閉傾向(熵)。瑜伽不僅是抵抗退化的指標,而且以新的方式開啟你,用優雅、有深度和豐盛的方式來把你引向成熟。

在早上做瑜伽,讓你直接了解前一天你是如何對待自己,你學習去體會身體靈活性、耐力和能量的微妙差異。身體有自己的智慧,能夠理解和學習,這種智慧是瑜伽非常重要的部分。

透過對自身的注意力,瑜伽可以根據內在的需求,來調整和改造你的身體的結構。

解析瑜伽09》瑜伽技術

瑜伽是積累身體知識的藝術,就需要學習和琢磨技術;老師可擴大你的技術指導,增強你在瑜伽中的創造性自我表達的潛力;瑜伽技巧使您能夠以更深入的方式體驗身體,也幫助找尋重點和注意力。

雖然技巧可以很美,也是另一種藝術,然而,要記住的是,它只是轉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注意力和焦點

學瑜伽的關鍵在抓住重點和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應集中於呼吸、身體發出的訊息、能量,甚至是注意力的的品質。

瑜伽練久了會發現它在不斷的變化,深入練習並不在於學習更高階的體式,而是在增加對瑜伽的理解;只要動作精確,即使是非常基本的體式,也能令人興奮,並可以加深對瑜伽的理解。

此外,要愛上瑜伽,不一定要花上所有的時間,而是永遠存在於你的生活中,如同你愛一個人,即使對方有時會激怒你或讓你沮喪,但愛仍然存在;如果你已經做了一段時間的瑜伽,仍然不喜歡,這種現象表示你接觸瑜伽的方式有問題。

你在做體式時應可注意到,某一動作會被啟發,或是覺得很有趣,如果沒有這種感覺,表示你並不專心。

也許你做體式時總覺有點勉強,但是總算完成了你認為「應該」或「對你有好處」的體式;你正在努力達成一個目標,可能是一個完整的體式,或是昨天未完成的部分;如果你的注意力和興趣不在於身體的感覺,就不可能在體式上表現出來。

解析瑜伽10》放掉體式形貌 由身體來感知

瑜伽有個重要觀念,就是「放手」,放掉體式的形貌;你處於觀察和提醒的地位,卻不是被動的,而是由身體來「決定」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放棄、什麼時候做得更深入些、什麼時候從體式練習中跳脫出來。

瑜珈有將能量集中到特定區域的能力,無論你是在做伸展還是放鬆的姿勢,都會產生能量;深入而且精確的運用能量是瑜伽極重要的部分,但通常不會被強調。這種能力不依賴身體靈活性,而是依賴心理素質,也就是於能夠有意識地感知身體的緊張和阻礙,然後將注意力集中於此。

「注意力(Attention)」的意思是指將意識範圍擴大,這種情況發生在失去控制和方向的時候。「聚焦(Focus)」則比注意力更加精準,當然包括控制在內。

聚焦和注意力不同,但密切相關,正因通過注意力而聚焦,更深入聚焦,也帶來了更廣泛的注意力。這是瑜伽遊走在「掌控」和「服從」之間的另一種方式。

解析瑜伽11》呼吸是所有技術的基石

呼吸是生命的燃料(梵文上稱為「prana」)。瑜伽把它作為思想和身體之間的橋梁,因為它可自行運作,也可以有意識地操控。

呼吸是所有技術的基石。學會有效地運用呼吸是深化學習瑜伽的關鍵,因為它可直接增強舒展、力量、耐力和平衡。

「勝利呼吸法(ujjayi)」是一種深呼吸,通過聲門控制來延長呼吸。吸氣時肺的吸引力和呼氣時肺的推動,可助體式動作更深入,同時還可使你放鬆。曲折、壓縮、向前彎曲的體式,呼氣時移動和伸展,吸氣時維持和放鬆,相反的,肺和胸部在吸氣時擴張伸展,在吸氣時放鬆或調整。

呼吸運用在「掌控」和「服從」上很有趣,通過呼吸而非思考來引導和控制運動伸展,身體可以輕鬆的任由體式的動作來主導;當呼吸和身體協調,兩者合為一體,能量流入肌肉,完全改變瑜伽的品質。

適當的使用呼吸,你不必用頭腦來操控身體,這種感覺是在頭腦操控下無法做到的。呼吸的方式可整體放鬆和集中注意力,還可以將能量聚集到身體的不同部位。

解析瑜伽12》遊走最大伸展的邊緣

「遊走邊緣」是學習瑜伽的重要功課,身體對張力、耐久性和平衡都有個邊際,在拉伸時會受到限制;這一點可以用邊緣有彈性來說明,每個體式在某一時間,都有伸展的極限,可被稱為「極限」或「最大邊緣」。

體式動作達到邊緣時,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在疼痛出現之前,而不是疼痛本身。邊緣會隨著每天練習或每次呼吸而移動,但伸展的邊緣不一定總是向前移動,有時也會後縮。

學習瑜伽就是學習如何調適邊緣的變動,所以你應隨著它的變動而隨之移動;在心理上,向前推動比較能被接受,向後退縮則否;然而,如果你無法前進到邊緣,學習回頭向後移動就很重要,方法有如緩慢向前移動。

完成一個體式或是達到最大延伸時,在心理上會有上癮的感覺,會企圖快速將身體延展到最大程度,但是這將失去身體的反饋,也會草率完成這個體式。

如能忘卻前一天體式的伸展,身體就不自覺地趨向記憶中的延伸部位,如果能達到就會很高興,如能超越更興奮,若不能達到這個層次,就會失望。

理想的體式會涵蓋整個身體,即是使不同的體式,都會有一個或多個深度伸展區域,如果太快到達「最大邊緣」,就會繞過許多部位,這會造成已完成整體伸展的假象,但身體姿勢卻並未調整好,也不是真正開展。

在達到最大拉伸邊緣之前,先逐漸開展那些附屬部位,有助於確保姿勢正確並加深主要拉伸部位。

解析瑜伽13》突破體式阻礙 由第一個邊緣進入深層

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邊緣,很容易錯過,可稱之為「第一」或「最小邊緣」;意思是指做體式時碰到的第一個「邊緣」,也就是身體遇到第一個阻礙。

體式剛開始動作較容易,直到首次有感覺到受阻或遲滯,這就是第一個邊緣。這時停下來適應狀況,重新調整姿勢非常重要,並覺知呼吸和進入更深層。

你的注意力集中於這種感覺,然後等待它慢慢消失;由此開始,身體會自動移動到更深層,會出現一個新的邊緣,這個步驟一再重複,直到完成最後一步。

這時,你的身體已經開展,阻力或施力變得很小,通常,越早處理早期邊緣,最後邊緣會越深入。慢慢進入早期邊緣,逐漸增加張力可以建構耐力,隨著愈接近最後一個邊緣,需要的耐力愈少。

此外,應學習在中間的邊緣維持姿勢,直到可以進入更深層次和減慢呼吸,可以讓你一路輕鬆過關。

以這種方式緩慢地探測邊緣,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身體姿勢正確,並可更精確地感受身體的反饋,可在無痛的情況下享受高張力層次,並且把傷害減至最少。

邊緣遊戲可讓你接觸到體式的自然感覺與體會拉伸的品質,使每個體式都可成為美學體驗。

解析瑜伽14》疼痛與反饋

練瑜伽時,了解疼痛和張力之間的差異至關重要,但界限有時可能很模糊,因為這是由心理狀況來界定。

疼痛不僅發生在身體上,也是心理作用,因為這涉及對不舒適的判斷 – 不喜歡那種感覺。如果你隨著感覺走,它就是痛苦;張力的產生可感覺到能量,能讓你開啟,卻不是疼痛。

畏懼和野心,通常會掩蓋疼痛和張力之間的差異;如果你害怕受傷,即使只有一點痛,也會去規避,而野心可讓你忽略或忍受疼痛。

如果你害怕做某個體式,不應用「勇氣」去克服恐懼,來證實自己的能力,因為這樣可能很容易受傷;反之,你可以把姿勢做到讓你害怕的邊緣,然後保持在這個位置,加深呼吸、慢慢放鬆,來讓身體開展,只有這樣,你才能繼續前進。

如果你對某一體式有野心,建議在到達第一邊緣時,留駐更長時間,並且更慢的通過中間邊緣,這會增加身體反饋靈敏度,以免忽略了身體傳遞的訊息。

疼痛通常很難被識別,因為它不一定很尖銳或很強烈,而且張力也不見得讓你會感到痛苦;如果你想躲避它,那就是痛苦,如果只是感到害怕,而且張力不大,依據定義,這就是邊緣;可慢慢開展,減少恐懼,而不必強迫渡過心理界限。

避免疼痛有不同方法:堅持忍受痛苦、等待體式結束、思考別的東西、硬著頭皮做下去,但這些反應都讓你不舒服。疼痛導致失去對體式的注意力,有可能過度伸展身體和拉扯肌肉。

大多數的瑜伽傷害都是由野心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而通常是兩者兼俱。

在體式中展現野心有多種形式:堅持設定的時間長度、試圖像別人一樣伸展、無意識地達到記憶中的靈活性、試圖實現或重現心理狀態。野心是一種思想特徵,所以也就是現實狀態,你不可能努力去消除野心,因為努力就是一種野心。

有意識地來測試邊緣,可將注意力從野心轉移成對身體的感覺;理論上,體式不應該造成疼痛,疼痛只是你忽略它或試圖強渡關山的反饋,最終會傷害自己。

做瑜伽發生習慣性的不適,會改變你對瑜伽的態度,使你更不願意去做;這會使瑜伽成為勞務,而不是喜悅。

解析瑜伽15》能量線 – 神經中的電流張力

除了呼吸和探測邊緣,瑜伽還有第三個維度,這個維度可把能量傳給身體不同部位,稱之為「能量線」。

能量線是種振動電流,每種體式可將它移動到不同方向,用「能量」一詞來形容這種內在活動的層次,似乎模糊不清,最貼切說法就是一種內部狀態。

如果你全神貫注的話,可意識到能量的多少,會注意到身體某些部位活力十足,也有些部位阻滯如行屍;你也可能會注意到微小的電流在身體裡移動,因為身體具有液壓(循環)和電(神經)系統,倒也不足為奇。

大多數的體式拉伸都用到肌肉和肌腱,但有另一種拉伸可稱之為「神經伸展」,你使用肌肉拉伸神經,創造出能量流,不只是姿勢的伸展,重點在於可以感覺到神經產生的內部電流,這種神經中的電流張力,可以由肌肉控制並具有振動感覺,通常是由內而外方向移動。

例如,你可以將手臂置於平行於地板的位置並向外拉伸,創造內部能量線,這種振動的感覺會從肩膀延伸到手臂再直達指尖;每個體式都具有自身的能量線,可以在做體式的不同階段產生,並且彼此互補合作布及全身。

能量線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影響你的瑜伽:
1) 在體式內增加能量。
2) 調整和鬆弛神經系統。
3) 可減少過度拉伸肌肉造成的傷害。
4) 增加體式的力量和耐力。
5) 在做體式時調校身體內部。

解析瑜伽16》能量線 – 以身體的智慧來校準

體式的調校非常重要;然而,許多人喜歡使用外部調整的方式 – 例如靠著外人(希望他能了解如何調校)協助,或是依照片體式圖來調校;有時,靠著外在協助的方法有效,但只有通過身體自身的智慧來校準時,體式才會被真正的被身體「理解」。

圖1
圖1

譬如(圖1)三角式,四肢與軀體共組成五條能量線,每條線的電流沿著內部的流動自動校準,當體式被正確地調校,能量流便會自由流動,這是可以感覺到的。能量線貫穿身體中的阻滯,而不需要去「硬做」體式,並且可達到最大的伸展。

前述的三角式,你的能量線由肩膀經由抬高的手臂直到指尖,它會開啟胸部並校準骨盆;後腿能量線從臀部向下移動到腳的外側,抬起腳底弓部;這條線也調整骨盆和放鬆臀部;前腿能量線從臀部沿著大腿向下移動到腳,將校準膝蓋與骨盆的平面;沿著脊柱向上移動的能量線向外延伸脊柱,給予它移動的空間,這也打開了與臀部相反的後腿能量線。第五條線,從肩膀到下臂的指尖,有助於保持肩膀在與骨盆相同的平面,將體式做到更深。

向五個方向移動能量會產生對立的肌群,對立肌群可讓身體的不同部位(在做有些體式時,甚至脊柱的各個椎骨)分離,以產生控制、擴張、能量和釋放;學習創造和傳遞能量線,就有可能做得到。

圖2
圖2

另一體式(圖2)的伸展遠小於前面的三角式(圖1),假設這就是出現第一個邊緣的姿勢,通過深化你的呼吸和有意識地增加體式中的五條能量線,就是在做前面提到的「在姿勢內拉伸」或「神經拉伸」,而不是肌肉拉伸,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伸展,可幫助你消除初始的阻力,在整個體式動作中校準,並允許身體作更深牽引。

解析瑜伽17》使用槓桿 協助拉動肌肉

協助拉動肌肉的力量,有三種基本類型的「槓桿」。

也就是:
1. 外部槓桿(地板,牆壁和其他物體)。
2. 身體上的槓桿(用身體的一個部位去移動另一部位)。
3. 內部槓桿(肌肉在沒有外部支援情況下,學會自我產生拉力槓桿)。

外部槓桿最容易使用,內部槓桿最難學,但重要的是盡可能使用內部槓桿,因為這可教你如何從內部牽動自己;這種建立在身體組織中的靈敏度,還提供了深化你的瑜伽所必需的控制。

使用外部槓桿是從外面對身體施力,最容易受傷;用自己的身體來對身體施力,亦屬於外力,但對反饋的靈敏度會好些;若使用內部槓桿,就不太容易受傷,因為內部推動很難超越自己身體的極限。

所有內部槓桿,都依賴能量線來正常工作(但不是所有的能量線都是內部槓桿),學習如何使用槓桿,可開啟瑜伽的另一扇窗。

解析瑜伽18》了解體式運作

了解瑜伽體式運作,比如何完成某個體式更為重要;當注意力和焦點、邊緣遊戲、槓桿和能量線交織在一起,使得這些看起來不相干的元素結為一體,然後體式就完成了。了解體式不只是知道如何擺放身體,而是能理解肌肉、神經甚至細胞「知道」如何去做體式。

把呼吸、邊緣、能量線、調校和槓桿組合和分開使用,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到達第一個邊緣時專注於深化和延長呼吸,當呼吸規律時,就可將焦點轉變為創造出一條能量線。

一旦能以輕鬆的方式掌控身體,就可添加第二條能量線,你也可以放棄一條能量線,把你的注意力轉向另一條線。

使用呼吸來控制張力,是相同體式的另一做法,也就是慢慢地建立並強化所有的能量線,這在技術上更困難些。

能量線能夠有效率的放鬆肌肉,是因為神經產生的能量電流能使肌肉開展,最終達到更大的伸展。

當你理解體式如何運作,並隨著身體的能量引導,就會發現一個完成體式可以有進一步的擴展和更多可能的變化。

解析瑜伽19》抗拒練習的心理層面

轉換、改變、成長、實現潛能 – 這些都是大多數做瑜伽的人正面的理想,然而,所有參與瑜伽過程的人都面臨過抗拒。

在瑜伽練習時,阻力總是存在,抗拒做瑜伽、抗拒改變習慣和生活方式,一個有經驗的瑜伽人,如果能宣稱克服了抗拒,固然很好,但實際上卻未必如此,即使如此,問題也不大;你可以學會以它為師,因為抗拒可以讓你了解自己習慣和藉口,它也可以教你知道自己閉鎖和自我保護的所在;有關瑜伽心理層面,以下有更多討論。

心靈和身體明顯互相影響,心理張力存在於肌肉組織中:當你「緊張」時,會逐漸收緊肌肉和阻擋能量,緊張經過多年積累,會無意識的儲存在身體內,因為它「學會」去關閉影響情緒的身體部分;例如,壓抑胸部就很難以體會深層的情緒,但開展胸部產出的情緒力量可能會讓你不舒服,所以你可能會拒絕打開那個部位。

瑜伽練習的真正障礙常在心理和習慣,而非全在身體本身,做體式出現的抗拒多是由於心理影響,當然也有身體因素。

心理上的抗拒包括 – 遺忘、藉口、偷懶,甚至疾病和傷害。你必須將心理抗拒減至最小,因為這是擺脫身體抗拒的關鍵,隨著你越深入哈達(身體)瑜伽,就有必要了解思想的功能。

解析瑜伽20》擱置過去與未來 回到現實

大多數人認為心智(Mind)就是自我認知,卻沒有意識到它是身體整體結構的一環;心智極為重要而且力量龐大,以至於它可以忽略、顛覆或壓制了其他具有智慧的系統;譬如身體可告訴我們:我不餓、我要吃,或是我累了所以得加把勁。

瑜伽可以調和體內組織的運作,全靠心智去溝通調解,心智解譯身體傳達的能力,與其本質和經驗(適應性)直接有關。

心智通常沒什麼條理,它像是一個鏡頭,只接受自己的感覺和周遭環境,卻很少提出質疑。然而,心智運作原則如同身體的運作,能夠理解這點,就可找到轉變的大門,打開心靈和身體間無限可能性。

檢視為何會去抗拒做某些事情,可以揭示心智的本質,因為我們往往會去抵制極端的事務。我們為什麼要做瑜伽?或許是源於恐懼 – 害怕老化、死亡、失去活力?或許是由於野心 – 為了成就、更高品味、年輕健康及活力?問題在於恐懼與野心,經常在無意識間掩蓋了瑜伽的本質。

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心裡通常想的是過去或未來,失去了體會瑜伽的現實感:肌肉感覺如何、能量如何產生,這些微妙變化都需要非常注意,如果恐懼、野心或是其他理由,成為你練習的阻滯,倒並不一定得把這些因素消除,反而可在練習期間把它們擱置在一邊,這樣就可以減少機械般的動作,可對瑜伽有更多的存在感和關注。

解析瑜伽21》理智做瑜伽 跳脫壞習慣

你是否曾經自問:「我為什麼要去做不利於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我要如何停止去做?」但是,「我為什麼要做它們?」的另一種問法是:「為什麼要自我毀滅?」

大多數人希望有更多能量,事實上,我們總是將能量控制在安全的邊界內。組織結構內要有一定的能量,才可將它維繫在一起,如果能量太低,就會裂解;但若你的能量太高,它就會將你推離現有的習慣、安適和快樂。

許多活動需要一定的能量 – 有的高些,有的低些。例如,你的能量太高,就無法看電視,因為你變得不安;如果你被電視吸引(無論什麼原因),就可能會浪費能量,於是就會不自覺地以暴飲暴食來控制能量,這種自我毀滅,只是為了維持某種愉悅。

瑜伽能適當地增加能量,這會與心智和習慣抵觸,而所謂習慣,就是不想變動。

「壞習慣」可視為抵制變化的一種方式,它讓你有快感,是自我調整的強大力量來源;例如,好味道的食物是種享受,你立即投降,也使你無法顧及食物的能量和營養。

無法抵制誘惑的失控感,通常是身體或心理成癮的標誌,並且會自動持續下去。雖然你「知道」這種樂趣會帶來更多痛苦,但令人驚訝的是仍然難以抵制它。

自毀現象包括:超脫其他事務、立即獲得快樂,即使最終結果是痛苦的;做瑜伽的阻力,部分是來自於不願意放棄成癮的樂趣,因此能理智地做瑜伽,可以跳脫習慣和成癮。

解析瑜伽22》打開心靈擴展自覺

當你認識到瑜伽在頭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會了解到探索心靈的必要性;當身體中的自動調整系統縮小了活動範圍,心智活動範圍也會縮限,「狹隘」的心態不僅是一種信念而已,它縮小了整個感知領域,也切斷了情緒反應和同理心。

頑固心態限縮了內心活動,也限制了可能的生活領域;信念、價值觀、頭腦甚至自我塑造的形像,可以決定你思考和想像中的行為模式。

在瑜伽活動中,輕輕推移身體去面對極限,在消除阻滯和調適的過程中,能開啟並改變你;所以,當了解頭腦的工作方式和心理極限,這個過程打開了心靈,也擴展了自覺。

記憶、期望和直接滿足會影響你做瑜伽的方式嗎?在瑜伽練習期間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體式你很想做,卻避免其他體式?你會加快結束那些你不喜歡的體式嗎?你會胡思亂想嗎?你會仔細考慮下個體式做什麼、還會繼續做多久、或者在瑜伽之後要做什麼?這些想法可能會在你做瑜伽時經過腦海,自然地,它會大大影響你的姿勢和產出能量的品質。

大多數參與瑜伽的人都想要成長,老實說,我們一般所謂「成長」,是指保持自我和喜歡的生活,擺脫不喜歡的東西,並獲得更多我們喜歡東西,但真正的成長和轉變,不僅來自你不喜歡的東西,也能從愉悅和習慣中產生。

每個人成長方式都不同,因為真正的成長難以預測,但是它可以改變你的習慣、最愛、最恨或最重要的事。

解析瑜伽23》做瑜伽必須放棄葡萄酒和牛排嗎?

人們常常問這樣的問題:「做瑜伽必須放棄葡萄酒和牛排嗎?」重要的是要理解,害怕放棄或失去某些快樂(不管是什麼)所帶來的緊張反應,限制了你的瑜伽和成長。

由於個性使然,你的生活是由太多的快樂和習慣來定義,譬如老習慣,就是一種適意,問題出在因自我保護而反對變化;習慣和快樂,有些只適宜在某些時期,部分經過調整後仍然適用,而其他的可能仍有意義地留在生活中。

什麼才是「最正確的」生活,並沒有標準答案,瑜伽真正賦予你是對生活更有感受性,可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

在練瑜伽的過程中,習慣和生活方式可以戒除或修正,這不是說,放棄原有樂趣不會有抗拒,或者不必用智慧就可改變不適當的生活面;而是瑜伽的能量和它的意識帶來明確訊息,顯示什麼是有利或不利於你的幸福生活。

每個人面對成長,都有一個冒險邊緣,力圖保持安全,在採取行動前的安全措施有其必要,但太多成長阻礙和沈悶生活,就很難產生新意。

瑜伽的好處是,它產生能量來開啟你,建立身體和心理力量來變化生活,且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安全性 – 這是一種讓你知道足以應付任何挑戰的安全性。

解析瑜伽24》思考如機械有固定模式

你有沒有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用了多少思考?思想非常機械而且一再重複,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固定思維模式。

思考就像錄音帶,可稱之為「心理錄音帶」,有多種用途;例如,某段心理錄音可減少緊張,某段可透過憤怒去傷害別人或因受傷害而憤怒(取決於你的習慣和個性),這些錄音帶也在作評估和判斷,你的某些生活過得比別人好還是壞?什麼想法帶來這些感覺?

我們會用頭腦去控制感覺,這種阿Q式的想法可獲致立即緩解或滿足,但長久下來會導致更嚴重問題。例如,明知嫉妒不好,仍會嫉妒;或者是出現自我封閉現象,會用思想壓制它;出現無意識的自言自語,就假裝根本感覺不到它,並將它埋在身體深處隱藏起來,這就是緊張的來源。

解析瑜伽25》競爭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瑜伽看來沒有競爭性,但這並不意味著瑜伽在任何時候都沒有競爭,當深入瑜伽時,必須注意心靈的競爭性,因為如果你不去探索它,競爭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自動發生。

你為了成就感,最終卻導致傷害,或是試圖抑制競爭力,卻封閉了需要通過比較來學習的過程,如果你認為競爭是不好的,那就很難看到自我提升之處,這阻礙了自我認知,也封閉和束縛你。

如果仔細觀察競爭,會發現根源在於比較,這是一種基本思維模式。「進步」的概念意味著比較,你可以與自己競爭,而不與他人比較,這是實情;但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內在的競爭力。優質或進步沒有固定指標,而是牽扯到其他人的作為時才會出現。

比較心態有其必要性,每日自我比較也是反饋的基礎,每天做瑜伽是為了調整前一天練習的方式,也可看到長期趨勢。

飲食、情緒、衝突、壓力和關係影響你和瑜伽的表現,各種生活面向都可當作反饋,有助了解事物如何相互影響,而檢視反饋亦是基於比較。

想要進步可以自我競爭 – 希望今天的表現能像昨天或去年一樣或更好,此外,與他人比較,無論喜歡與否都不可能避免。

比較及競爭心態,無論如何都無法通過努力消除,試圖把自己造就成無競爭性,其實也是在比看誰最無競爭性;如果你認為正走向成功(思想可以說服任何事情),這是在培養優越感,也是一種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瑜伽冥想可超越競爭,它能檢視反饋,並且看到極限和危險。

比較是內部感知,可以巧妙地比較自己與他人,來測知自己變化和轉型的速度,如此一來,變革也可成為需要實現的目標;轉變是一個無盡的過程,它是活生生的,不能被捕獲或擁有,只能參與。

解析瑜伽26》去了解這個永恆問題:「我是誰?」

瑜伽的核心,就是去了解這個永恆問題:「我是誰?」當深入人本,你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個人,而是理解到自己是生命總體結構的一部分;當每個部分都相互開放時,邊界就被打破,真正的溝通才開始。

運行(Movement)是能量、關係、增長的核心 – 也是生命的核心,運行在整個宇宙中自我表達的方式就是進化,進化可以被視為更複雜的運行形式;然而,進化雖只是外在的表象,卻使最基本的運行成為可能:讓知覺進化。當知覺範圍擴大,成熟和進化會變得更具包容性。

瑜伽的開啟和運行,可在人體深處擴展意識、放大深度溝通能力,這種自我轉變打開了生活中更深遠的關係,並意識到進化的過程,在最後的分析中,兩者其實已成為一體。
(全文完)

分章閱讀:

解析瑜伽01 》自我轉型 超越極限

解析瑜伽02 》開發極限勝於體式技能

解析瑜伽03 》練瑜伽的阻力 大都是心理因素

解析瑜伽04 》呼應身體的感覺

解析瑜伽05 》身體自我調整 成為積習

解析瑜伽06 》經驗教導你 也限制你

解析瑜伽07 》傾聽和理解身體發出的訊息

解析瑜伽 08》是「生命之泉」而非「青春之泉」

解析瑜伽 09》技巧可以很美,但非目的

解析瑜伽 10》放掉體式形貌

解析瑜伽 11》呼吸是所有技術的基石

解析瑜伽 12》在伸展極限的邊緣遊走

解析瑜伽 13》突破體式阻礙 由第一個邊緣進入深層

解析瑜伽 14》疼痛與反饋

解析瑜伽 15》能量線 – 神經中的電流張力

解析瑜伽 16》能量線 – 以身體的智慧來校準

解析瑜伽 17》使用槓桿 協助拉動肌肉

解析瑜伽 18》了解體式運作

解析瑜伽 19》抗拒練習的心理層面

解析瑜伽 20》擱置過去與未來 回到現實

解析瑜伽21》理智做瑜伽 跳脫壞習慣

解析瑜伽22》打開心靈擴展自覺

解析瑜伽23》做瑜伽必須放棄葡萄酒和牛排嗎?

解析瑜伽24》思考如機械有固定模式

解析瑜伽25》競爭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解析瑜伽26》去了解這個永恆問題:「我是誰?」

Yoga Asia 亞洲瑜伽

想要定期收到專業的瑜伽及健康知識嗎?

亞洲第一瑜伽線上雜誌